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建构

无锡外国语学校  朱恒明

[摘  要]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大问题。由于学科因素和中考模式的影响,这一问题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对“主体性”课堂教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建构初中地理学科 “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原因,阐述了初中地理学科 “主体性”课堂教学建构的策略,试图建构以培养习惯、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指导学法、教学公平、鼓励创新为特征的初中地理学科 “主体性”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主体性  课堂教学  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习惯于纯粹把学生当作知识传授的接收器,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严重缺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
    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建构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初中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旧教学教程中片面强调知识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
    其次,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学校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个短暂的阶段,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人类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发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三,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初中地理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只有等级评定,使地理学科地位徘徊不前。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家长、社会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都认为没有必要化很多时间去学习地理,只要过关就行;其次,由于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比如地球的运动的知识太难、太多,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距离,学生学好不易,导致信心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能够大大提高该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 概念的界定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独立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指主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自觉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的特征,人之所以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就在于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它以探索和创新为基本特征。
    “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指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积极创造性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
    (二)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弱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罗杰斯在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初中地理学科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给予更充分的阳光、食物和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实现的一种有益的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传统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教案上和教材上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根源,即内因。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最后对教育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才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初中地理学科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旨在通过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特征
    (一)主动参与
    “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而获得知识。因此,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挖掘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教学的情境,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主体间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实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民主教学。
    (三)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源泉。“主体性”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感受,试图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肯定学生的成功,通过无数次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四)培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和“主体性”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按计划学习、课前预习、独立钻研、总结归纳、练后反思、善于请教、专时专用、查找工具书等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指导学法。
    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首先要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预习、复习、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的目标。
    (六)教学公平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公平,即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是“主体性”课堂教学永远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心中充满对学生的浓浓的“爱意”,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爱。只有心中充满爱意的教师,才会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善待学生发展中的缺陷,实施公平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七)鼓励创新
    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珍爱学生的好奇心,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独立的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视角,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实现出来。
    四、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建构
    (一)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具体情境,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一研究性学习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第一步:创设情境。
    在亘古荒凉的年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
    以投影的方式创设了一个登月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第二步:再现情境。
    请两位同学进行课本剧表演。
    (烈日下父女耕地)
    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
    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父:这……
    两位同学的对话,仿佛将使所有的学生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情境中,“天圆地方”的“地方”自然显得很荒谬了。
    第三步:扩展情境。
    我进一步启发: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
    情境的创设、再现和扩展,学生的眼、耳、身、心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仅在当中担任了设计与导演的角色。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是把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以多边互动、有效组织教学交往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小组内学习、讨论、探究。例如,在教学《巴西》一节中城市化含义时,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
    第一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1、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
    2、请学生猜:是什么歌?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第二步:[幻灯]“深圳的崛起”系列图片
    1、请学生对比观察改革开放前后深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学生讨论:
    (1)城市化伴随的变化…
    (2)我们家乡的城市化…
    (3)为什么会有城市化…
    第三步:根据两座城市的变化,议一议
    什么是城市化?
    学生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学生间的知识、能力得到互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很多同学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交往的能力。最后,学生得出了下列结论:
    1、城市化是一个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包含地域的变化和人口的变化。
    3、城市化是一种社会必然,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以引导创新为宗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
    创新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创新,在尝试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原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中去。如在进行“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所学的“西气东输”知识,与我们居民家中使用的天然气紧密联系;在进行“珠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将珠三角和我们所在的长三角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的信度和效度。
    2、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学生不断制造“闪光点”。学生的“闪光点”是创新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并鼓励学生不断的制造“闪光点”。
    3、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安排对当地资源、环境、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直至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如小论文、研究报告或小制作等),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对科学研究的切身体验。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学习和研究知识的方法。
    (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学习仅仅是学生漫长学习生涯的一个短暂的阶段。学生要能够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需要,必须具备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并坚持终身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以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各种知识信息,不仅有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创造。
    因特网的出现,使学生拥有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而且改变了学习的内涵,学生可以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交给电脑,学生只需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原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运用知识,而这些知识和能力,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另外,因特网的运用,对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都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以教育公平化为立足点,实施分层教学
    教育公平化是基础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心中要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才能够真正渗透分层教学的思想,以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分层教学的思想,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构建,关键在于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任何一次教学改革,其成败的关键都在于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以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发展不够专业化,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需要,这将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怎样以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为导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实践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