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无锡外国语学校 蒋蕾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刚接触“有效性”这个新名词的时候,我第一个反映就是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让学生在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上有进步自然就圆满了。可是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并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根本的目的。
记得余文森教授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而言,学生操作技术和考核成绩的提高,固然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体现,但我认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怎样才能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知识、能将这些知识灵活服务于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明创新,造福人类。我想这就是有效性教学活动需要更多思考的东西吧。
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总结,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互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互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现今的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任性、自私、孤僻等心理行为问题,而他们的成长过程又恰恰是在校读书受教育的过程,所以,能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乃至他们的后续发展。
1、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导者的姿态,和学生成为朋友。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和交流,更主要的是通过心灵进行平等的沟通。
在暑假继续教育教材上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说的是某班上一位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M,在一次公开课上频繁举手。然后教师就让他起来回答,结果一脸的羞愧和慌张,根本回答不上来。课后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安慰他说:“今天你举手了,这很好,说明你在思考老师的提问。你能不能告诉老师,当初你是如何思考的呢?”结果学生给了一个很意外的回答:“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答案,我不希望被同学看不起,所以我举手了。希望能侥幸蒙混过关,结果老师偏让我起来回答。”教师听完后,心情很复杂。犹豫了一会,他对那位学生说:“我们来个约定吧,以后每次上课你都积极举手,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就举右手;如果知道答案,就举左手。当你举左手的时候,我就叫你起来回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M果然很积极地举手,而且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后来他成了真正的学习高手。大学毕业后,学生M还是非常感激那位老师,他在日记中写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遇到对手和困难,但如果不能举起左手,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高高举起我们的右手……”
看完这个案例,我很感动。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理解与呵护,可谓用心良苦;另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鼓舞,从一个缺乏自信的落后学生超越自我成为栋梁之才。在这种状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对待令人“头疼”的学生,采用“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凛凛寒风刺骨,其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此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这个寓言深刻地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要强于狂风暴雨。
对待一些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比较差的令人“头疼”的学生,教师的谩骂、罚站只会让他们离教师越来越远,离课堂越来越远。想好了该说些什么,再找学生谈话,比在课堂上严词批评他们要有效地多。
二、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量使教学贴近生活。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今日之所学,对学生而言,学生仅看到的是自己要多操练,获得好成绩。但课程理念的飞跃,在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向生活拓展,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寻找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或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探究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至关重要。如,学习了word,我就让学生去设计制作教师节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学习flash动画时,我向学生演示了许多动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案例(广告片头、MTV、动画小品等),让学生明白其现实意义;学习excel后,我要求他们自己去统计本学年所有考试各科成绩的总分、平均分等活动。这些贴近生活的活动常常让学生乐此不疲,他们觉得自己学到得知识真正发挥了作用,能帮助他人也能方便自己,非常有成就感。还时常有学生喜滋滋地来跟我说,他帮某老师用PPT做了个课件、帮妈妈用word 做了份单位里要用的文档等等。每当听到这些,我都很欣慰。这说明,他们所学的知识更具有生命力了,并且我相信这种生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强大。正所谓:“知识不是力量,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彰显生命力。”
三、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也是如此,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多,他们更乐意教师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独立去了解和尝试,而不是一味的讲解和灌输。
今年暑假,有朋友到我家做客。午饭的时候,他问我:“你家儿子6岁了,怎么还用勺子吃饭?夹菜多费劲啊!”我说:“他不会用筷子。”他追问我:“那你让他试过没?”我尴尬地说:“用过一次,弄地饭和菜满地都是,后来就一直给他用的勺子。”朋友笑了笑说:“我女儿两岁就会用筷子了,一开始也经常把衣服弄脏,但适时纠正一下她的握姿,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了。”朋友走后,我就一直在想,儿子其实学东西很快,而且也非常愿意去尝试用筷子,只是我们家长一直没有给他多点机会和帮助。由此,我联想到:教学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些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适当的帮助呢?毕竟,日后他们走出校园,踏上社会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惟有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才真正有益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几种自主学习方式:
1、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知识点,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
简单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并非是盲目的。教师可预先进行导读,也可以交给学生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自学后解答。
2、新旧知识间有直接联系的,运用“迁移类比法”——诱导学生学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若新旧知识间有直接联系,教师没有必要详细阐述,只需通过巧妙的诱导,就能让学生从已经熟知的旧知识顺利迁移到新知识。如,在word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图片的插入和设置操作(旧知识),那么在powerpoint中图片的插入和设置操作(新知识)我诱导学生分两步来认知:
第一步:建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word软件中进行图片的插入和设置操作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在powerpiont这个新软件中的操作会相类似吗?”然后,放手让学生先自己去摸索,解答老师的提问。
第二步: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我让学生在上述实践后将word和powerpiont两个不同的软件中进行同一个操作——图片的插入和设置操作进行类比,说出异同点。这样可以使以前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更易于学生对新软件的掌握。
3、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互相助学——互相助学
在一个章节结束,进行综合练习的时候,我往往会给学生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如第9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结束后,我特意给了1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个与奥运相关的演示文稿(图片和文字素材都由教师提供)。这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我采用了开放模式:前后四人可以组合成互助小组,另外我还“聘请”了班内几位“制作高手”和我一起建立“流动帮助组”,在课堂上可来回走动,随时为举手提问的学生提供帮助。
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练习模式,一方面,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得到及时解答,让他们对一个作品的诞生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总之,学生是学校的培养对象,我们所要关怀的是什么?应是学生终身的发展,应是为其在校园内最大的发展以及人生最大的发展提供可能,应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