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和启蒙阶段,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乃至终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尝试利用有效策略把握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进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被视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实了阅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阅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也随之能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应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并充分理解课文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究一点艺术,否则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练习是排斥和不接纳的。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时应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呢?几年的从教生涯,我几经思索并大胆尝试,感受颇多。

.注重多层次的引导。

    低年级学生大多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况且大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进入情境体验文本。因而,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层次的引导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能更深入地体验文本。

1.激发兴趣,促其感悟。

    低年级学生尚处在幼童时期——小学生活过渡时期,其主要心理特征是趋趣,非凡突出地表现在熟悉新事物和文化课的学习上。作为教师,应善于诱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好,根据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布满信心和激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爱好。”例如在上《草原的草晨》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具有真情实感。

2.挖掘内涵,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伴随着情感,他们的认知活动就会更加主动,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能体现个性。课文中的言语无论是否具有形象性,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就要在理解课文言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加深对主旨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突出情感体验的引导,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上《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我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切入,然后再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在回忆叙述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出色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奇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情感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天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学生专心叩击文字,用读传递情深,宣泄情感。整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

.多种方式练读,注重评价。

    《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突出了它的重要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朗读,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我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平时,我在教学中探索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除了采用自读、小组读、合作读、齐读、想象读等多样的形式读书,还力求尝试其他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1.换位促读法

    换位促读法就是创设情景,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①我是“小小导游员”:

    这种方法可用于写景的课文。如:一年级下册《东方明珠》这一课,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眼前就是东方明珠,是否去游览呢?要看导游的本领了。我们要请导游来为我们做介绍,介绍词就是课文中中的内容。接下来是争当最佳导游员活动,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他们喜读、乐读,争先恐后地读,朗读的质量自然在老师的点拨下不断地提高。

②我是“小小解说员”:

    这种方法适用于介绍性或叙述性的课文。如:一年级下册《识字5》,这一识字课文中出现了狮子、老虎等不少动物,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动物园要来我们班招聘解说员,解说员不仅能把讲述的内容清楚流利地讲给观众,而且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你们有信心应聘吗?”学生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然后相机出示文中的动物图片,这样的情境学生一定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跃跃欲试和大胆尝试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③我是“故事大王”:

    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狐假虎威》一课,教学后,展开续编故事大王比赛: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百兽吓跑后,一直得意洋洋,几天后,又在路上碰到了老虎……创设情境,让学生延续课堂的思路,编得好的颁发一张故事大王“证书”,学生对此会百试不厌,从而更加喜爱阅读寓言故事这一类型的题材。

④我是“小诗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体的课文。如教学《家》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环节:出示填空:(    )是(    )的家。在填空的基础上,再来读好句子,课文。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都争着当一回小诗人,朗读自然达到了有感情,有一定的质量。    类似这样的换位形式有许多,如:“我是小记者”“我是播音员”“我是主持人”……总之,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设计出不同的换位朗读方式。

2.媒体促读法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了。如: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在练习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就可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能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快乐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除上述讲到的方法外,还有如:设疑促读法、角色促读法等等。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换调味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读自悟,入情入境,体会情感。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课堂评价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的平台,评价时要以正面的鼓励为主,增强互动性。在阅读课指导《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对麻雀说的话怎么读,孩子们各有看法,一位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认为,读时语速应又快又急,麻雀向来是叽叽喳喳地说话;第二位女孩却不赞同,认为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可这一位又遭了第三位孩子的反驳,认为语气一定要自信、坚定,理由是他见过电视中小学生的辩论会就是这样的。学生的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我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一一作出评价,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读起课文来爱好盎然,意犹未尽。可见,积极、适时的评价是课堂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穿插个性表演。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文本,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他们在阅读中常常把自身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达到预期良好的阅读效果和感悟层面,就要借助——个性表演这类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有限的理解,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化,促进心里揣摩,情感体验,从而更深层次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表演家,尤其低年级的儿童,对表演情有独钟,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边表演边朗读。上《春笋》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冲破、掀翻、冒出来”这三个动作词语时,运用了课堂表演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当一回小春笋,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理解了“冲破、掀翻、冒出来”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让学生乐于参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乐的主动性,为孩子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的发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此时,教学不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从生活入手,启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只有在生活中实践,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课堂才会在这激烈的生活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我问:当时沙洲坝村的饮水情况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呢?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体验到了了当时村里吃水难,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利用历史材料,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艰难状况,学生听得很认真,这种方式既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些孩子课前还上网搜索查看了当时的资料,主动要求发言补充。最后,所有的深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毛主席真有远见呀,真为老百姓着想!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找准了感情基调,学生读的很投入,很认真,另人欣慰。

.结束语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练习。我们应将朗读感悟作为一篇课文的主线来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均置于读中,注重多层次的引导,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多种方式练读,注重评价,积极采用表演的方式,从生活情感启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所以,我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这样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情感,提高孩子的审美观,奠定孩子们宽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熊梅 王显才,《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杨宝辉,《浅谈语文课程整体阅读教学》,《广西广播大学学报》2004年专刊。

4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崔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版。

6  石雪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4月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