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主线,而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大多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课堂中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可以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就好似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它可以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既然教学主线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设计教学主线呢?

关键词: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  有效学习  思路清晰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主线,而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大多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课堂中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可以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就好似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它可以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既然教学主线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设计教学主线呢?

一、由作者写作的文路设计主线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课文教学二十韵》)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例如五年级下册《海伦•海勒》的文路是:不幸的海伦——雪盲文、学说话——关爱他人。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小海伦幼年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之后,再深入学习在沙利文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顽强地学习,渴求知识的故事,最后领悟到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根据这样的文路和学路,可以抓住“不屈不挠”一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字词领悟海伦的人物特征,引导学生从海伦学盲文和学说话这两件事中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这样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二、由文本的中心句设计主线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蕴涵深意。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句子设计教学主线,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比如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课文中的最后一句——“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句话来组织教学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句中的“完全沉醉”是什么意思。第二步,引导学生感知黄果树瀑布的特点。第三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理解作者为什么“完全沉醉“。第四步,由听瀑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教材中的还多课文中都有这样关键的句子,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院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想怎么就这么样。

三、在课题中寻文眼设计主线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设计、组织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就可以紧扣题目中的“励志”来设计教学主线:徐悲鸿为何要励志学画?怎么励志学画的?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抓住了这一教学主线就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理清课文主线,从而体会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四、由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

    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段的文字虽然不多,往往是一小段甚至一句话,但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由于过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秦兵马俑》中的过渡段: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个性鲜明。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总领下文,把握这个过渡段,不仅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能准确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我这样设计教学主线:第一步,找出文中概括介绍秦兵马俑特点的句子,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秦兵马俑共有两个特点,即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二步,紧扣过渡段设计两个问题,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体现在那些方面?课文介绍了多少种不同类型的兵马俑?它们各有什么不用特点。配合课文插图,学生学得清晰,学得有条理。

四、钻研课后习题设计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一文。这是一篇演讲稿,围绕“每天四问”的中心议题,要求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每天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争取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课文要求学生弄清这样几个问题:问什么?为什么问?陶校长希望我们怎样做?课后习题第5题是这样的,“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这正符合本课的教学要求。再如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后有这么三道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汤姆不愿意放掉鲈鱼,而父亲坚持要他这么做。(2)根据出示的四句话,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汤姆的心情变化。(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题是关于通过读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解决。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汤姆从“得意”到“惊讶”到“无可奈何”最后“遗憾”的心情变化。第三题则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体会课文的内涵,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延伸。

五、由课文插图设计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安排的。可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插图,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而且这样的设计,往往使课堂显得新颖别致。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挂图,指着画中站在讲台前的学生是谁。当学生回答是小英后,教师又问:文中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很快从“默默地”、“不愿意让人看见”等词语了解到小英是一个非常沉默自卑的孩子。接着再回到插图上,问:沉默自卑的小英怎么会站在讲台前演讲还收获了同学们的掌声呢?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新老师在让小英上台演讲时,她的内心有痛苦的挣扎,“眼圈儿都红了”,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是同学们两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给了小英勇气,让她变得自信开朗。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课文中配有插图的课文有很多,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所为。

    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教师肯钻研,认真备课,深入思考,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就能抓住一条主线,这样的课堂就少了许多旁支斜杈,从而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就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