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走进物理新世界

           ——初二物理《前言》教学反思

                                         (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无锡外国语学校 华雪红

    初二物理《前言》是初二物理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学的第一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影响颇大。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缜密规划,要求很高。教师上课不仅要成功完成兴趣性强、便于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合理、有目的的观察和猜测,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物理的方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生动形象,更要作到语言科学规范,讲解时注意逻辑性,以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物理环境”。
    意识到这些,我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作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根据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考虑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并编写教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两个中心目标,一是让学生感受奇妙的物理过程,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按照备课过程灵活执行教学步骤,教学效果总体较好。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位思想者。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后反思尤为重要。本文对自己的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执行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收获甚多。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上课生动有趣,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于各种有趣的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渴望认识世界,但是又不了解世界。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部分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自然界神奇的景象,通过回忆7月22日发生的日食,从生活中引出物理知识,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学生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之时,我马上设置情景——假如没有电,同学们的生活将变成怎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物理的重要地位。紧接着又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哪根蜡烛先灭”、“鸡蛋的沉浮”。特别是“哪根蜡烛先灭”的实验,在教学设计时候,我利用手边器材进行实验,但是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短蜡烛先灭的实验无法成功完成,为了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网上找到一段“短蜡烛先灭”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首先我拿出实验器材:两只蜡烛(一长一短)、一个烧杯,并将两只蜡烛同时点燃。然后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支蜡烛先灭?”这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猜短蜡烛先灭,在同学们的期待之下我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是长蜡烛先灭,同学们都非常的惊讶。在进行简单合理的解释后又问同学们:“一定是长蜡烛先灭吗?”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然后我就播放预先准备好的视频,通过视频同学清楚的观察到短蜡烛先灭,此时学生们都纷纷谈论表达心中的疑惑。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成功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学生们对物理的情感也从“有趣”——“有用”——“兴趣”。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图片、视频、实验充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边听边看边动手,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正确情感后,才有可能在“物理学习”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也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2.老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活动相结合,目标明确。
    (1)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并在变化的物理现象中学会“观察”。
    在教学的第一部分中我安排了三个活动——“哪根蜡烛先灭”、“鸡蛋的沉浮”、“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看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的一个重要的起始环节就是“观察”,可以说“学会观察”是学习物理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提供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观察,并且注意锻炼学生在变化的物理现象中学会“观察”。在“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看字”的活动中我穿插入一个演示实验:将一个较大的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瓶放在桌面上,在瓶子后面放一个“天使模型”。首先我将天使模型与玻璃瓶保持一定的距离,慢慢将天使模型从玻璃瓶的左边往右拉,此时同学们透过玻璃瓶看到的天使确是从右往左运动的;接着我将天使模型紧紧靠在玻璃瓶后面,依旧从玻璃瓶的左边往右拉,同学们透过玻璃瓶看到的天使也是从左往右运动的。在这两个变化的物理现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
    (2)正确观察后,善于做出猜想,勇于提出“为什么”。
    猜想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学习物理的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在“哪个蜡烛先灭”的实验进行前我先让同学们猜测:哪只蜡烛先灭。不管学生猜想对与否,我都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因为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做出猜测,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积极的参加到学习中来。做出合理的猜想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来说非常重要。在“鸡蛋的沉浮”实验中,我先将鸡蛋放进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此时鸡蛋沉在水中。于是我往水中加盐,并慢慢搅拌,同学们意外的发现:鸡蛋在慢慢的浮出水面。实验结束,在同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我马上问:同学们,对于刚才的实验,你们想知道什么?有部分同学知识面比较广,已经知道鸡蛋浮出水面的原因,但还是有同学主动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会浮出水面?”这个演示实验的目的则是要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疑惑,要勇于提出“为什么”。敢于提问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保障。
    (3)行知合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知而不行,是无用之知;行而不知,是盲目之行”。确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行—知—行”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看字”。在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发现不同的物理现象。整个活动过程学生非常积极,小组合作良好。这个活动成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活动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保障。
    3.突出科学探究地位,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上P3的“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究”。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我设计了5个问题,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在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探究后,让学生尝试作一名小小的科学家,自主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入多少回形针”。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我注意到每个环节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是提出问题: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入多少回形针。接着就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时学生很积极的把自己猜测的数目说出来,有5—50个不等,我在黑板上将学生猜测的数字记录下来,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后,我在鼓励表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最后我叫学生代表上讲台进行实验。当放入70枚回形针的时候,水还没有溢出来,学生表示非常惊讶。由于时间有限,我布置作业:学生回家继续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当学生感到猜测的数据和实验所得数据相差甚多的时候,便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的体现,意外的实验结果也有一定的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作用,使学生乐于科学探究。
    4.三维目标切实的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活动,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知道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与猜测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与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初步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过程与方法
    我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并安排各种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性,更是让学生知道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在第二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产生对物理的热爱,并乐于探究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第二部分通过阅读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的事例,树立学生科学的思想,并激励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在教学过程还简单解释了蝴蝶效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告诉学生在学习做人等方面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教学中的失误
    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活动“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看字”的时候,由于预先“备学生”时认为学生应该有这个能力,在活动进行前没有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在活动进行时才发现很多同学不会正确的进行观察,有的同学即使会观察都是用一种方法在观察,活动没有预期效果。其实在进行活动前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看什么”、“怎么看”,然后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看”,这样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更强,也就更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看什么。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中的灵感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列出了学好物理三个要点: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生活出发,联系实际。教学设计中安排这部分内容是想在最后突出强调“如何学好物理”。但在教学中发现,这样单独的列出很没有“说服力”,学生也只是当命令一样记下来。其实学好物理的方法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单独突出其地位。比如在学生活动“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观察字”结束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学习物理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对这里提出的“观察”与“动手”有更加的深刻,而不会像概念一样把三大要点背下来。
    面对一届新的学生,我要带领他们一起“动手动脑快乐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