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情结
高一(2)班  何雨晨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吃”、“美食”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力。“美食”与“文化”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改良,衍生,消失……
    “十一”黄金周,在友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翠微峰。
    崎岖不平的土路把坐在车中的我颠得眼冒金星,好容易站到了地上,抬眼朝四周一望,呵,好陡的山壁。
    再一看,绿瓦白墙,几间矮矮的房屋安安静静地对着山,吐着炊烟。连接着两地的,是一座没遮没挡,破旧不堪的木板桥,透过它,能看见淌在涧中的水流。
    这里是我们吃午餐的“饭店”。
    推开“吱呀“作响的包厢间,一张圆木桌靠左摆放,周围随意散落着几把竹木椅子,在江南快绝迹的竹木椅子。
    众人落座。
    我有些不适应。
    这样偏僻的地理位置,破旧的房屋,怎么能作为一家饭店?
    老板热情地招呼着,骄傲地告诉我们所有的食材全部来自于山中,羊在山顶上嬉戏,鸡在草地中追逐。
    风扇“呜呜”地响着,山中传来树叶摩挲的声响,虫鸣;隐隐地,羊的叫声。
    舀一碗汤,惊奇地发现,真鲜!
    向后往竹椅上一仰,一份悠然在心中漫开。
    我忽然想起在永乐路附近的那一条巷子里,也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小店,烧麻辣牛蛙而出名。
    漆黑的厨房中只有蓝紫色火焰发出的亮光,这么想想,似乎那些网上备受推崇的美食,都诞生于小店。
    如果说五星级酒店是面子工程,那路边大排档就是里子工程。
    名气在外的酒楼往往注重如何让自己日进斗金,所以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店用心于味道、食材,以换取更多的客源。也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平价饭店吃饭。
    小店更贴近生活,能快速改变风格,在一次次交流中改良,最终自成一体,却又慢慢变得功利,汲汲营营,失了本色,走向消亡……
    至少,我希望我所拥有的味道,能拥有“小店”情结。

周成老师点评:
    在不长的篇幅中,作者的描写意识和叙述功底便已初现端倪。字里行间与娓娓道来中,我们似乎明白并领悟了“小店”情结:外在的是“味道”,内在的是“风格与自我”。兴许,不失自我,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