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
国际部 高一(2)班 谢平
题记: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鲁迅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某地的警察局。
“女士,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么?”静得让人感到有些压抑的房间内,一个审讯员手握一支笔,头也不抬地在纸上做着笔录。礼貌而冰冷的语气使人不由得心生寒意。
“……不知道。”对面的妇女低着头,轻声回答道。
“那么,请把整件事情详细地说一遍。”
“我当时……”
市中心附近冰冷的大街上,飘着丝丝细雨。因为天气的原因,街上的人比一般情况下的要少。——或穿着单调的暗色雨衣,或打着透明而毫无点缀的伞——没有任何交流,低头边看着智能手机边疾步行走着。街上一片寂静,只有堵得水泄不通的汽车不时发出有些刺耳的喇叭声。
一个中年妇女,也像其他人一样,带着雨具,低着头冒雨前行——头低得仿佛要掉到地上似的,完全看不见脸。唯一不同的是,她并没有拿着手机,而是双手紧紧裹着身上破旧的雨衣,格外谨慎地走着。一阵寒风吹来,她不由得打了个哆嗦,继而又裹了裹本就单薄的雨衣,佝偻着身子继续向前走。
走了不久,她忽然听见一阵稚嫩的啜泣声。循着声音看去,不远处的屋檐下站着一个小女孩,看上去六七岁的样子。小女孩前面放着的一个破碗,从里面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个硬币;下面压着一张字条,上面大概是写着“因为xx的缘故,所以请求大家的帮助”这样的话。虽然这么多年人均GDP有所增长,但是市中心乞讨的人依旧不见减少。这些人在这片满是大厦和奢侈品商店的繁华区域中显得格格不入。
“你那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小女孩再见到你之后会有那样的反应呢?”
“这些只是因为……”
从小女孩虽然脏但是还算是入得了眼的穿着来看,这多半是个骗局,但妇女的同情心依旧油然而生。“又是哪家的父母这么狠心呢?”她边腹诽着边低着头,弯着腰,一路小跑进了近处一家面包店,一会儿又以之前的姿势一路小跑到小女孩在的那个位置,手里多了一小袋干面包。小女孩看见妇女递过来的面包,犹豫了一下,随即接过了面包——或许是因为太饿了吧。接过面包的同时,小女孩抬起头,准备向这个好心的陌生人道谢。但是——
“啊——”小女孩尖叫一声,然后哇哇大哭起来。妇女有些尴尬,放下面包就想离开,然而已经迟了——小女孩尖锐的叫声和大哭声引来的围观者已经来了好几个,围着她们绕了一圈。女孩身后不知什么时候站了一个还算年轻的女子,看样子是女孩的母亲。只见她白皙光滑如羊脂的脸上,杏目圆睁,樱桃般小巧红润的嘴中连珠炮似的吐出一串话——修辞之丰富,衔接之连贯,俨然是一个文化人。
“说,你到底对我女儿做了什么?!”
正说着,女子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女儿从自己来到她身旁以后就一直低着头,不断颤抖着,而那妇女,好像到现在也没有抬过一下头。
“你敢不敢把头抬起来。”女子说话咄咄逼人,“反正我也可以叫警察来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为什么我女儿刚刚还好好的,你一来她就成了这个样子?”
妇女又略带窘迫地从遮下来的头发里往后看了看,只见身后黑压压的都是人。于是,她只能无奈地微微抬起头,心里还存有一丝这个强词夺理的人知道真相后能放过她的侥幸。毕竟,这种事情也不能全怪自己吧。
“就是因为这件事,才导致这样的后果的?”
“是的。”
在看到妇女的脸后,那女子也吓得花容失色。围观的人好奇,也纷纷聚拢来看妇女的脸。看到之后,大部分人的反应都那么一致。更夸张的是,还有人捂住胸口做呕吐状。在尖叫声,嘘声和作呕声中,还夹杂着诸如“我要是长成这样我宁愿去死。”“长这么丑就别出来吓人了。”“就算是整个容,失败了也不至于会像她这样。”之类的嘲讽。一张张五官精致的脸瞬间扭曲成各种形态——高傲的、鄙夷的、幸灾乐祸的……而同情的,几乎没有。
群众的反应吸引来了更多的人。更有从被堵得一动不动的车上跑下来凑热闹的。街上很快变得一片紊乱。这下妇女插翅也难逃了。
当然,这样的秩序在市中心是不会没有人管的。不知是谁拨打了110,还是声势过于浩大,不一会儿警察从人群中挤了进来,问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果,包括那女子在内,离妇女比较近的人不约而同闭着眼睛指向她……
“好吧,今天的审讯就到这了。据说,那女孩被吓得现在还在发抖呢。你需要赔偿精神损失费。具体费用视情况而定。另外,由于你扰乱了公共秩序,需要拘留并接受教育。”
“……”妇女百口难辩。事情的确是因为她才发生的——因为她的外表。
妇女低着头,光滑的地面上隐约映出她的脸——几乎所有长相上的缺陷都集于其上的脸。只是,她的眼睛,仍旧如小孩子那般澄澈。
因为外表,她不受欢迎;因为外表,她再努力地工作也收入甚微;因为外表,她一片好心却遭到冷嘲热讽;因为外表……在外,也不是不重要啊。
毕竟,“丑”总是与“恶”挂钩的呢。只有美丽的东西,大家才会喜欢啊。
袁雪成老师点评:
这是一个有些夸张有些荒诞的故事,意图是把“以貌取人”这一现象放大再放大,讽刺社会某些丑恶现象。小说的写法很值得称道,时间上前后交错、空间里纵横腾挪,但都紧紧地围绕那个女子——像舞台上的聚光灯,能始终吸引观众的视线。这种写法,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以及将要蓬勃喷发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