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该“怨子不孝”吗?

初二(8)班   姚鑫

    如果今天报纸上出了一条新闻:某某不愿赡养父母,拒父母于门外,致使父母冻死街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你认为此人良心大大的坏,那么,恭喜你,你的感觉是对的,很接地气,很大众化。
    如果你不这样认为,那你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了,那也得恭喜你,你的想法可能和我一致。
    为什么人们见到一个人道德败坏时,都会去抨击他本人呢?虽然他本人也有过错,然而“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者”“子不教,父之过”等都会告诉我们,人的坏品德坏行为,都是学来的。
    那么,是谁在“人之初”的时候培养或改变了人的善性呢?
    毋庸置疑,是父母。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是他们在孩子的性格成长初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熏陶、来灌溉孩子们的。可以说,孩子们最终形成的性格,全部被浓缩在父母在他小的时候所起的榜样作用上。
    下面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在2014年“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讲述的。
    当年,郑渊洁带着儿子郑亚旗去买电视机(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能看上电视很难得),郑亚旗很高兴,结果买了电视后郑亚旗发现爸爸正驱车前往爷爷奶奶家,于是问:“我们为什么要去爷爷奶奶家?”郑渊洁回答:“因为电视是买给他们的呀。”郑亚旗当然很不高兴,郑渊洁接着说:“儿子,爷爷奶奶老了,买了电视要给他们先看。以后啊,我们看原子弹电视的机会都有。”
    又一天,家里买了龙虾,郑渊洁夹了最大的龙虾给儿子。郑亚旗却把它还给了爸爸。郑渊洁又夹回去,说:“龙虾营养价值高,不准挑食。”郑亚旗却再次把龙虾夹了回去:“郑渊洁你吃!以后啊,我吃原子弹龙虾的机会都有哩!”
    故事很短,很幽默风趣。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十分耐人寻味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年幼,尚不晓事,他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在模仿父母。父母作出什么样的榜样,孩子就能给出什么样的行为。
    还有一个例子,说一对夫妻,做了个小木车,要把孩子的爷爷送到山里去扔掉,孩子也跟着去了。回来时,孩子偷偷把车子推回了家,父亲发现后呵斥孩子道:“你把这凶具带回家干什么?!”孩子倒回答道:“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用费事再造一辆车子了。”父亲很后悔,于是把爷爷带回家赡养,终其天年。
    其实这个故事和郑渊洁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做了正面教材,一个做了反面教材罢了。
    天下怨子不孝的父母们!你们的孩子固然不对,可是,在你们盛年之时,对父亲、对母亲抛过的白眼,你们统计过吗?在你们抨击你们的孩子品德败坏的同时,检省过自己年少轻狂时的所作所为吗?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使这样的人真正存在,他们要有好的品德,小的时候绝对离不开其父母的言传身教!
    高高在上的天下父母们,在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之前,请用你们自己的德孝之行引领他们吧,不要等到孩子变坏时再去“怨子不孝”!

点评: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但到今天似乎有断流的危险,其根源何在?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通过国学的研读和正能量的接受,特别是对现实一些现象的深沉思考,得出了我们成人早已知晓的结论,但依然让我们很多为人父母者警醒和汗颜!
    能将读、闻、看、思与写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积极的观点,更会给更多的成人和小伙伴们更多的启示和借鉴。这是我推介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     

指导老师:盛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