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4)班  杨博

有些歌,虽然平淡,却深入人心;有些人,虽然平凡,却令人敬佩。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寒冬,我至今都记得当天早晨冷风刮过脸颊的感觉。我独自一人去超市买水,超市生意很好,排队结账的队伍很长。我拿了水,默默排在队伍的末端。看着前面长长的队伍,和慢手脚的收银员,我叹了口气,像是在面对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耐不住干渴,我提前打开了瓶盖,一口气喝掉了大半瓶。

不知何时,身后来了个老人。老人衣着破烂,皮肤黝黑,苍白的鬓发凌乱地铺着。我瞟了他一眼,然后下意识地朝前面西装笔挺地青年靠近。

十多分钟后,轮到我结账了,收银员不耐烦地从我手中抽过水瓶,放到机器前扫了一下,说:“两块。”我摸了摸口袋,心里突然慌了起来——钱没带!我转过头,看了看身后人们焦急的脸,又看了看收银台上空了大半的水,低下了头,不敢与收银员对视,支吾着说:“我……我没带钱。”“啊?”收银员也变得不知所措。一时间,我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我的身上。嘈杂的议论声像一只强有力的大手,把我推进绝望的深渊,“他是故意的吗?”“不会吧,这么小的孩子。”我听着,将头深深埋进上衣。

这时,一只布满老茧的手在我肩上轻轻拍了拍,从手上散发出的,是劳动者的汗味。我回过头去,只见身后的老人颤巍巍地从布满补丁的上衣口袋掏出两张皱巴巴的一元钱,“我帮他付。”老人的声音很温柔,如三月的春风一般。我慌忙道谢,声音小得如同蚊子的嗡嗡声,随即便飞快地夺过收银台上的水,一个箭步冲出超市。

从那次之后,我再未遇见过那个老人,但他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因为他虽平凡,却不平庸。


黄玉洁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将“我”对老人前后的态度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通过对其他人的描写来突出老人的善良。这位小记者将自己的心理描绘得具体而又生动,让老师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