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吹动垂柳的新芽,二月二的龙角在云端若隐若现。我们以发梢为纸、创意为墨,在童真与传统交融的春日里,书写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成长仪式。这场跨越想象与现实的旅程,让孩子们在发丝飞扬间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


千丝万缕织童梦——疯狂发型日

2月28日清晨,阳光透过树梢,在校门口铺开一片细碎的光斑。

一群孩子背着书包蹦跳着穿过晨雾,教学楼前的桂树下早已成了奇幻乐园。行走的Hamburger,腾云驾雾的火箭,热气腾腾的薯条,不小心打翻了的MM巧克力豆,远道而来的Native Hawaiians……他们看着彼此的滑稽造型,在春风里笑作一团。


“敖丙、树人、胡桃,你们等等我……”当孩子们顶着自己的发型肆意奔跑时,传统文化与科幻梦幻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场看似天马行空的创作,实则是将文化基因悄然植入童心的过程——那些盘旋的发辫和DIY头套里,早已生长出对“龙抬头”的朦胧向往。


青丝垂落见传承——龙抬头课堂

队活动课上,多媒体屏幕展开《帝京景物略》的古卷。当胡海婷老师讲到“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在二月二剪头发是为了健康和祈福呀!”

课堂摇身变为微型博物馆:老北京市集图、檀木梳妆匣、轻烟袅袅的铜炉、金镶玉的古梳等老物件,让书本里的民俗变得触手可及。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传统谚语穿过九十多载光阴,在10后孩子们的思涛中绽放新芽。此刻,飘落的发丝仿佛成了连接时光的丝线。

微信图片_20250303080418


春风执剪绘新生——理发礼

今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锡外家长们早早带着孩子们来理发,推剪声应和着枝头的鸟鸣,如同小舟在春水的涟漪里渐行荡漾。不同于往日的抗拒,孩子们争相坐上理发椅——因为他们懂得,这不仅仅是一次剪发,更是对“辞旧迎新”的生命体验。  


当碎发如黑雪般飘落,四年级的浩浩突然说:“妈妈,我的旧头发会变成龙鳞吗?”这句充满诗意的发问,恰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注脚。我们看见传统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化作滋润童心的春水;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


发间日月长

这场始于发梢的春日仪式,最终定能抵达比想象更深远的地方。当孩子们懂得在释放个性时不忘文化根基,在守护传统时敢于注入新意,那支由童真与智慧共同执掌的文化传承之笔,便已在向着诗和远方的路上落下了清亮的一笔。 

微信图片_20250303080429


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个春龙抬首的日子里,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孩童发型的改变,更是锡外将文化密码注入未来的郑重承诺。那些飘落的青丝,终将在时光中生长为撑起文化苍穹的参天巨木。


in行创四路300号

做有意思的事

成为幸福的精神锡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