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场白咖啡的智慧

    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仲春时节,无锡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们与外教老师Nuno、home teacher 杨老师结伴来到了万象城舊街场咖啡馆,他们可不是来享受美味的Brunch的,等待他们的将是别开生面的挑战。

    “平时大家应该都喝过咖啡,那么有人知道为什么白咖啡被称为‘白’咖啡吗?”
    “也许制作白咖啡的咖啡豆是白色的。”
    “可能白咖啡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很多牛奶。”

    同学们绞尽了脑汁,仍然猜不到关于“白咖啡”的小秘密。舊街场的Cindy姐姐为同学们掸走了历史的灰尘,带同学们走进了“白咖啡”的历史。


    白咖啡是移居到马来西亚的海南人研制出来的。清末期间,海南人远下南洋,他们比其他的民系较晚来到怡保舊街場,所以多数从事烹饪及餐饮业供给殖民政府洋人官员与商人,并与他们打交道。当时海南人并不习惯喝西式咖啡的苦酸味,怎样才能跟洋人做生意?
    于是,海南先贤在此发挥聪明才智,对西式咖啡进行改良,逐渐将其调制成最适合华人口味的咖啡。他们考虑到南洋气候炎热,在第一代传统白咖啡的基础上采用独有的烘焙、冲调和搅拌手法,以混合不同的咖啡豆,每一杯白咖啡的味道也绝对适合华人口味。以不同的咖啡豆混和交融,一杯香滑顺喉“没有苦酸”的传统白咖啡就在舊街場应运而生。
    如此看来,白咖啡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智慧,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Cindy姐姐讲的故事,渐渐入了迷。这时,第一个挑战接踵而来——制作马来西亚薄饼,五个小组分别选出了各自队伍的队长,并在Nuno老师的帮助下为自己的队伍取了响亮的名字,队长们用流利的英语一一为大家介绍队伍的成员。


    新鲜的食材端上来了,薄饼,甜酱,鸡肉,彩椒,番茄,马苏里拉芝士,同学们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制作马来西亚薄饼。有的是“抽象派”,效仿毕加索的风格;有的是“写实派”,照着脑海中披萨的样子来摆放食材;有的是“野兽派”,一股脑将食材堆在饼上,随性也是美。


    马来西亚薄饼载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期待,被端进了烤箱。在等待薄饼出炉的时间,同学们迎来了第二个任务——拿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零花钱,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一片爱心。捐款是“量”力而行,但同学们的爱心却是不可估“量”的。


    等待薄饼出炉的过程是煎熬的,“好奇宝宝”们开始拉着Cindy姐姐为他们讲解咖啡制作的流程,介绍店里陈列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仪器,例如磨豆机、摩卡壶等。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等待的。厨房飘出的阵阵香味告诉同学们,薄饼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出炉与主人们见面了。同学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马来西亚薄饼,就像捧着新生的生命,充满欣喜又小心翼翼。


    舊街场咖啡馆的工作人员和老师们根据马来西亚薄饼的外观、口味分别给五个小组投票,最终,Wind of Freedom小组凭借自己的创意取胜,每一位组员都获得了一杯可可的奖励。


    知识和智慧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而更加存在于广袤的世界中,存在于实践之中,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永志难忘。同时,公益捐款让学生们明白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我们世界的美好而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让正能量在你我心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