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从人从谷,凡人食谷,是为俗。民以食为天,只要当我们坐在餐桌上,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俗人。如今,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但在饮食之际,仍应当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的感恩之心。
宜兴素有“茶之绿洲,竹之海洋”的美称,正值清明时节,春雨飞洒后乾坤一片清明之气,无锡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小学的学生们避开车马喧嚣,来到宜兴体验采茶、挖笋等研学实践活动,感受土地的给予和馈赠,感受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勤俭和坚忍。
换上一身朴素无华的军装,结伴分组成六个生产小队,我们的小小“知青”整装待发。茶园的曹阿姨耐心地讲解着采茶的基本方法:一芽一叶,忌掐采,宜提手采。小小“知青”们稚嫩的脸上露出了专注的神情,看着曹阿姨的示范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而更多的“知青”则早已跃跃欲试,心儿已经随着采茶曲飘进了身旁的茶园了。
女孩儿们初出茅庐,谨遵曹阿姨的指导,精心地挑选着一芽一叶,小心翼翼地摘下放在指尖端详着;男孩儿们似乎更在乎速度,双手并用,笑着嚷着一路“扫荡”过去一定要和别人争个高下。香茶滴翠,真是“筐满歌飞笑语喧”!
新鲜茶叶浸透着春的记忆。泥土的沉默寡言,春雨的绵绵情话,和风的叨叨絮语,都是茶叶的独家记忆,需要经过“炒茶”工艺才能完好地封存起来。
“第一道是‘杀青’,这道工序将鲜嫩青叶60%的水分炒去;第二道是磨光,炒制时用手掌轻压轻磨,历时5分钟;第三道是造型,也是5分钟左右;第四道的回炉,就是将一些枝叶特别大而未完全炒干的茶叶,在这道工序中彻底解决,约两分钟。”
这些饱经风霜的炒茶仪器安静地等候在茶农伯伯后院的屋子里,迫不及待地想要为这些充满好奇的小客人们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春雨初霁,小“笋”才露尖尖角】
茶余饭后,小“知青”们又接受到了新的任务——午后茶点的制作也得身体力行。葱香小饼会难倒我们的“知青”吗?当然不会!因为揉面团和搓橡皮泥难道不是别无二致嘛!真真是小菜一碟!而一旁观战的带队老师们面对这些“豪放派”的葱香小饼则哭笑不得。
儿童不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发现食材上似乎也是独具慧眼。一个个春笋刚从土里探出不起眼儿的小脑袋,就被小小“知青”们逮了个正着儿。可是要把这春笋从大地的怀抱中给挖出来,看上去简单,操作起来难。分配到锨镐的队员看着自己手中的陌生工具,不知何处下手,摸索了好半天才稍微体会到锨镐的用法,却把握不了火候,一不小心就把春笋敲得满目疮痍;没分配到锨镐的队员也不愿干等着,戴起厚厚的手套开始手动挖起笋来,像是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对待即将出土的文物,一点儿一点儿扒开春笋周身的土壤,谁知地面上的笋仅仅是“冰山一角”,无论怎么卖力地挖都挖不到个头儿。“知青”们这才体会到,就好比是石头中的碧玉一般,要凿去无数的废料才能捕捉到玉的美,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怀抱着感恩的心情,大地才会心甘情愿地双手捧出自己的馈赠。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抱着春笋满载而归的城市的孩子,现在似乎活脱脱变成了乡村的孩子。泥土混着汗水粘在了脸上,早上妈妈帮忙打理好的衣服现在已经凌乱不堪。可是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生命力,不是玫瑰那样烂漫却华而不实的生命力,而是桃之夭夭,不仅“灼灼其华”还“有蕡其实”的生命力,是小“笋”才露尖尖角后势不可当冲破万难的壮硕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根植于乡村的土壤,朴实且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