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作者:王静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洋溢着的师生之情一次次地打动着我。
    现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师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多年。同时也在不断地思索着如何使自己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这时我再次想起了魏巍的老师,她那扬起教鞭轻轻落下的形象在我眼前浮现。在孩子们的眼中,她是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老师。试想,作者的童年假如没有了老师的关爱,没有老师的情感投入,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还会有如此之深情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吗?一个“爱”字承载了诸多的教育教学理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了让学生“信其道”,老师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吧?如何去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对学生漠不关心,冷若冰霜的老师能让学生产生想“亲近”的愿望,更别谈“信其道”了。一个“爱”字成了维系师生情感的最重要的桥梁。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成了必然的要求。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位教师,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智力水平,而学生的英语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在其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一个班级中最聪明的孩子,最终或许不会成为最富有或最有成就的人;在公司里工作最出色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而那些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的人,远比那些不善交际,孤家寡人的天才,更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为解释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应当将思考的重心放在 “非智力因素”上。我们都知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以外的诸多因素,包括他的一切心理活动,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智能的充分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也是形成、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而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一个“爱”字。
    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许就是鼓励、信任、尊敬、接纳每一个学生吧!
    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用了一个“No”字来评判学生的努力时,映入老师眼帘的往往是学生满脸的失落、歉疚,甚至是绝望。而当我们脸上带着微笑,轻柔而又坚定地说出“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得更好)”时,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感激、信任和壮志豪情。一个笑容,能扫去他们心中的阴霾;一句暖心的话,能驱除他们灵魂中的污渍;一道鼓励的眼神,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着一个动机问题。只是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易变的;有的简单,有的多元;有的好,有的坏等等罢了。人的动机可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给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就是给他们多一些“成就动机”。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工作或学习总是希望自己成功,避免失败,有所成就。既然如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何不多用一些“You can.”,而少用“You can’t.”;多用一些“Come on.”,而少用一些“Sit down.”呢!这样的话,是不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就会少一些挫败感,多一点成就感?是不是就会少一些自卑感,多一些自信心?是不是就会从性格的畸变中摆脱出来,更加开朗地面对人生?教师多投入一些情感,多投入一些爱,学生是不是就会在爱的暖流中锻炼意志,铸就坚强的性格?果若如此,善莫大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开发智力、获得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我要说:情感更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第一营养源!
    一个“爱”字是“亲其师”的必要条件,有了“爱”,学生才有可能“信其道”,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兴致盎然地“信其道”,并在“信其道”的基础上有所成就,有所创新,一个“爱”字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