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从课堂做起
                             
    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在关注教育制度或教育策略这类宏观教育公平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很多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公平问题是发生在教育的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是否公平与资源的分配紧密相关。课堂活动中教师既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也是教育资源的主要分配者。有人主张,在思考课堂活动中教师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时,可以参照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定义:公正在于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
    在课堂活动中,“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容易实现。在对待两个同等学习态度和同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时,教师能够对他们施以同样程度的关爱,给他们创造同等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对他们提出相同的学习目标要求。然而,现实中,一个班级里这样“同等”的学生并不多见。
    在现实中,教师所面对的大多数是“不同等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要做到“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显然,诸如,按照成绩优秀学生的接受能力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由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唱主角;对升学有望的学生关怀备至,对无缘升学者不闻不问;按成绩高低论分排位等做法,决不是亚里士多德所指的“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笔者以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定义中,更强调的是,给予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多的教育资源,因为,他们比能力强的同学更为需要,只有他们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才有可能取得和能力较强学生同等的进步。同样的问题是,课堂上的总体教学资源是一定的,给了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多的教育资源,是不是对能力强的同学又产生了新的不公平。看起来,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笔者以为,可以把经济学领域中的“帕累托改进”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帕累托改进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如一群人拥有一定的可分配资源,要从一种分配状态变革到另一种分配,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至少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好。这样的改进与“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教改理念非常一致。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思维去分配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用智慧、用耐心、用热情、用爱心去探讨,去坚持,向着课堂教学公平的方向不断努力。
    把视力不好学习能力也不强的同学调至前排就座,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看清黑板;给予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多的鼓励,不会伤害能力强的同学的自尊;给经济情况悬殊的同学配以同样经济简装的教材、教辅用书;给学习成绩有差异的同学同样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此种种都应该是教学中的常态行为,但事实上,这种常态在有些课堂中已不多见。看起来,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已经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了。
    当然,更深层次的“帕累托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会存在操作层面的困难,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公平的不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本文来源:无锡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