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
               ——岱庙游记

初一﹝7﹞班   倪嘉昀

    大年初一一早,我踏上了开往山东泰安的火车。下午三点,到达泰安。
    下了火车,我怀着庄严与崇敬与爸爸妈妈直奔岱庙。
    因为今天是大年初一,岱庙免票,门口人山人海,一路上到处都是摆摊的小贩,游客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我好不容易像条泥鳅一样从人堆里钻出来,钻进岱庙,刚抬起头,我就被“震撼”了,眼前是一条甬道,甬道两边竖着几十根大红圆柱,上头挂满了红灯笼和红花,与柱子旁几棵千年古柏所形成的古朴凝重的氛围格格不入,使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秧歌和唢呐。我勉强从嘴角挤出一丝微笑:“呵,山东人民真淳朴呵!”
    大圆柱旁分列着数不清的小吃摊,吆喝声充斥着我的耳朵……看到此情此景,我心中激起的神圣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都快崩溃了:“这哪里像史书上说的皇帝祭祀泰山的神圣的地方啊!分明就是个庙会嘛!”。
    直到我的目光捕捉到一块嵌在墙上的古老石碑,心情才平复了一些,找回了些许历史的静谧和空灵。我突然觉得自己与岱庙拉开了一段距离,我站在云端,岱庙在脚下,我就像神仙一样俯瞰着人间。
    嘈杂的感觉立刻没有了,刚才的大红灯笼混在古建筑中已显得不再那么刺眼,反而透着一种喜庆;再看那些小吃摊,卖的东西不一样,却有着一样鲜艳的红色的屋顶,摊主虽然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与沧桑,但一张嘴却从没合拢过,始终露着朴实的笑容,招呼着每一位经过的游客;游客们则三五成群,大约都是一家人一起来的吧,畅谈着家中事,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快乐的笑。
    东边的戏台已经搭好了,也是大红色的,一只唢呐嘹亮地开了场,两只京胡在一旁候着,台下聚集了一大群游客,一个个探头探脑的,生怕错过了看戏的最佳位置。台上的人却不演戏也不说话,只看见一个人一挥手,两只京胡就一同响起来,是《金蛇狂舞》。急促的旋律奏响着人们的快乐,渲染着喜庆的气氛。一曲终了,戏才开演。
    西边还算安静,却也不比东边冷清。书上挂满了红色的丝带,仔细一看才发现上面写有金色的楷体字,许多人在树下拜了几拜,带着满足和期待离开了。大殿前烧香的人非常多,把狭小的石板路甬道挤得水泄不通。
    远处的钟楼里响起了幽幽的钟声,又有人道出了自己对来年的期盼。
    ……
    这是什么景象?怎么好像似曾相识?哦,是过年。
    年,充满着欢乐与幸福和对来年的期盼,是天下人团圆的时候。把年过得热热闹闹的,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岱庙里才会出现小吃一条街,才会有京剧表演,才会有随风飘扬的红丝带,才会有在大门口迎接人们的大红灯笼和红花……
    这里的一切,都书写着泰安人民对年的喜爱和重视。这种喜爱与重视由来已久,不也是种历史吗?
    再看岱庙时,我已没有了先前的烦躁,两种古代史——一种延续到现在、一种保存到现在的交融,让我心驰神往。
    这才是年,热热闹闹的年。

(“缤纷冬日——我爱我们的节日”外国语学校寒假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