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课外阅读

                                     作者:吕春艳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先请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忆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吕淑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以上内容,似乎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有了实足的自豪感,语文对学生的作用原来如此巨大。这对人生发展,人格形成有这样重要作用的的语文课程,靠什么实现上述种种目标的呢?课内?不够。课外?似乎是所有人的良好心愿,却往往是比课内还不足,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何处呢?这不禁使我想到了语文课外阅读与语文素养关系的现状,而这种现状也反映了课外阅读与语文素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消息,告诉我们,今天孩子手中的“课外书”已经名不副实。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在考试指挥棒下,没有时间似乎是课外阅读最大的障碍,而实际情况是课外因为作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阅读也就被忽略了,家长宁可为孩子买多种阅读练习题目,也不愿意让孩子分心去看什么名著,更别说新的文学作品。学生语文素养也只能停留在课堂上阅读中的点点“滋养”,显然,语文素养没有可以培养的“土地”。“而那些渗透着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的课外书,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解决学生有关做人问题,课外书就是传递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手段,对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的课外书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了‘情感和价值’的教育功能的弱化,也就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危机。这种现象,值得教育、文化等部门深刻的反思。”这一段反思的话,读来令人精神一振,试想,没有社会和家庭教育观念的革新,何来课外阅读的空间时间?何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曾经在中华读书报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文学教育迷失中如何“回家”》,作者在文中用犀利的语言写到:“现实中的文学课堂上,文学千呼万唤不曾出场,其首要的原因则是执教者缺失文学的性情和领悟能力。文学的书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文学的文凭也可拿了硕士又拿博士,但文学的真正拥有,唯有一颗天然的对真善美无限趋近的心。这颗原初之心,它了无尘埃,天然鲜活,玲珑剔透。也最娇嫩,敏感。它的不为世容,它的纯为文学而存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现实中,人的这颗天然的心,被世俗的浑浊之气日益侵蚀。。。。。。”文章是在说文学课堂,似乎与本文的中心相去甚远,但我要讲的正是这在谈课外时就忘记的课堂。我以为,真正的问题,真正的根源都在这里。
    一堂语文课,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功底的展现,也是学生对语文兴趣养成的关键环节,没有这课内的感染与熏陶,就不会有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了。原本这是最好的让学生感知课外阅读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的机会,但就在一些教师狭隘的语文教育观念中被错失,据调查教师中每天读书在2小时的人不足20%,一本教案走天下的语文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思想,让语文课堂僵化、刻板、生硬、枯燥,而这更是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也被关闭在乏味的说教中,从何谈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又何来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学生内化习惯的养成很大一部分要受老师的影响,而课堂就是让学生通过为人师者们的深厚的修养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魅力的最佳时刻,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却没有很好的为课外阅读做好准备工作。而教师的丰富知识,各种才能就是课外阅读最直接的表现。毋庸置疑,语文素养可以使为人师者成为热情、积极、活跃,深受学生敬佩的语文教师,而这语文素养来自于自我的修炼,学生会从老师身上找到关于课外阅读与语文素养的重要关系,所以,三尺讲台上的我们,在以肃立的姿态诠释语文时,也以最生动的形式表现着语文的博大,宽广和深厚。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应该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让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丰富感染学生去追求丰富的语文世界。
    现状中的困惑,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们在面对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关能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时,觉得当下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好语文教育现状中的问题。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我们应该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且要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