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我们,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变教为导,变讲为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更快发展。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得到解决的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创设与课题相关的学生欲得、欲究、欲进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处于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的矛盾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遇到矛盾、疑问时,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如:在教学“平年、闰年”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鸣有个非常可爱的弟弟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小鸣买了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个情境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学习,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后继的探究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比较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学生发现2月相差了一天,从而认识了平年和闰年,知道了小鸣弟弟的生日是229。只要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可常用下列方法去创设问题情境:(1)运用错误的直觉定势形成问题情境;(2)运用认知冲突形成疑问,利用学生好奇、困惑不解的心理设置悬疑问题;(3)以生活为背景,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出问题情境;(4)从数学史料和故事、数学游戏和趣题、数学典故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引出一个好的数学情境;(5)从相邻学科中引出问题情境。

二、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做”数学中“学”数学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家积极倡导的基本观点,新课程也倡导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积极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亲自操作、观察、比较、试探,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建立表象,自主、独立地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体验,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点,不管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后,可以设问:一根12厘米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2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与同伴深入广泛地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做”数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和辨析数学概念。如分数的大小比较中,可以通过折纸涂色来体现同样大小的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少),每份占的就越少(多),即分子不变,分母越大(小),分数越小(大),引申极限思想。(2)立足于“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如用两根稍硬一些的纸条交“做”一个角,学生可以“找”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程度的关系、角的各部分组成。

三、组织和谐的多元评价,给学生探究的自信心。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正确的自我评价,生本评价,民主的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学生一旦感到心情舒畅,信心大增,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辩,敢写,大胆地探究,创新欲望就会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加上别人对他的肯定,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个人都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因此,要根据“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设计既有挑战性又具新颖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让适当的评价启迪学生改进自身不足,同时品味得到肯定的喜悦,让学生用感情、智慧和理性去体味成功的滋味和价值,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激励着学生继续进行新的探究。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这同样意味着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修养,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使理论知识充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芳红.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